而家譯咗
25%,上次編輯:2007年6月26號 11:08。
佛教係由古
印度釋迦牟尼(即係
佛陀)響公元
前6世紀以前建立嘅
宗教,同
基督教以及
伊斯蘭教並列做世界三大
宗教。喺哲學上,佢係
無神論嘅一種,講求嘅係醒覺。古代佛教係用
梵文或者
巴利文傳教嘅。
『佛』(或者佛陀)嘅意思係有悟覺者,而『教』就可以理解為
宗教或
教育">教育,大意係佛陀對大眾嘅一種普遍而傳承嘅
教育。佛教極重视人类心灵嘅进步同埋觉悟,大眾嘅一切烦恼(苦)都是有因有缘嘅,"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同埋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咁生死
轮回。惟有断灭贪、嗔、痴啲圣人(
佛陀、
辟支佛、和
阿罗汉)先至能夠脱离生死轮回,达到
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再冇烦恼),释迦牟尼喺35岁时就成咗佛,對世人
宣傳佢所发现嘅真理。佛教徒嘅目的即係从佛陀嘅
教育(正法)裏頭,睇透苦迫同"自我"嘅真相(
缘起法),最终超越生死同埋苦楚、断尽一切烦恼,
成佛或者成
阿罗汉。
现代佛教可分为
南传佛教同
北传佛教兩大传承,北传佛教又可分为
汉传佛教同
藏传佛教,因此可以話係分為三大传承。(详细嘅分类请参考
佛教宗派。)南传佛教大致上就係上座部佛教,北传佛教大致上就係大众部佛教,包括
大乘佛教(主要係
汉传佛教),同埋秘密大乘佛教或
金刚乘佛教(主要係
藏传佛教)。各传乘響佛教嘅根本教义基本上冇乜區别,響修行特色上同一啲理论上则略有區别,以菩萨行理论嘅區别最為明顯。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響
中國大陆(30%)、
台灣 (28%)、
日本(71%)、
韓國(23%)、
蒙古(93%)等
東亞地區以及
泰国(94%)、
柬埔寨(93%)、
缅甸(90%)、
越南(50%)、
斯里兰卡(70%)等
东南亚国家,喺
欧洲、
美洲、
大洋洲同埋
非洲都有好少量嘅信徒。佛教徒個總數有7億咁多,占世界总人口嘅11%。
佛教嘅歷史 印度教信奉神靈主宰一切,認為通過對嗰啲神靈嘅
祈禱,就可以得到種種好處,所以就逐漸出現咗各種
祭祀方式,同埋對各
神靈嘅
贊詠,收尾又進一步變成四種《
吠陀》。
玄奘法師嘅名著《
大唐西域記》咁樣記載:「其
婆羅門,學四
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
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
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技能伎數,禁咒醫方。」
因為古印度社會響種族等級、社會分工、文化
教育等方面長期存在鬼死咁多差別,慢慢就分化成
婆羅門、
剎帝利、
吠舍同埋
首陀羅四個唔平等嘅階級,其中婆羅門主要從事祭祀,剎帝利世襲軍政,吠舍經營市農工商,首陀羅係貧窮嘅自由民,但係地位好接近
奴隸。除此之外重有一個「
賤民」階級,地位更低,被稱為「不可觸者」。 唐朝留學印度嘅
義淨法師喺《南海寄歸內法傳》內記載:「五天之地,皆以
婆羅門為貴勝,凡有坐席,並不與余三姓同行。」(印度古來譯作
天竺,有東、南、西、北、中之分,稱為「
五天」。)甚至當時大眾認為,渠哋嘅「梵天祖公」喺創造人時,婆羅門係從口中生出嚟,剎帝利係從肩生出嚟,吠舍係從腹度,首陀羅從腳,賤民係由地下嚟。時至今日,雖然經過咗
聖雄甘地嘅不懈變革,種姓制度依然籠罩喺印度社會嘅上空。
傳統嘅社會階級制度 從公元前六世纪到後五世纪,出现咗各种
非婆罗门思想,主要有以下六个流派:
阿耆多派:渠哋认为人由
地、
水、
火、
风四大元素组成,否认
灵魂,反对
祭祀,具有
唯物论嘅思想,以追求现世快乐为目的;
散惹夷派:渠哋主張對一切問題不作決定之說,認為哲學辯論,得唔到最後嘅解答同埋知識,係一種主觀主義學派;
末伽梨派:渠哋主張冇業報,一切修行都係徒勞,只要經過好多世,大家都會解脫,屬於
定命論者;
不蘭迦葉派:渠哋亦係否認善惡報應,否認社會道德,主張
縱欲;
波浮陀派:佢哋認為人由地、水、火、風、樂、苦、命等七大元素組成,元素分離就係死亡,爾元素係永存嘅,具有
唯物思想;
尼乾子派:渠哋主張通過
苦行,來加速受業報,從而更快地解脫。渠哋嚴禁
祭祀,殺生當然嚴格禁止,有啲甚至連衫都唔畀著,被人戲稱為
裸行外道,收尾嗰一派發展成為
奢那教,喺當今嘅印度,重有一定嘅影響力。
反吠陀嘅思潮 主文: 佛教術語 基本教義 佛教認為一切
有情嘅眾生都響
天道、
人道、
阿修羅、
畜生、
餓鬼同埋
地獄哩
六道中生死流轉,係永無止境嘅。
六道輪迴 根据佛教,佛陀一世所教嘅内容主要係
知苦同埋
灭苦。
四諦學說係佛教教義嘅精神核心。
苦諦:佛教認為人生在世,邊一個都免不了有生老病死同埋鬼死咁多苦難。哩啲苦難唔會因為人嘅死亡而結束,因為人死咗之後並唔係徹底咁消失,依然會響六道中輪迴不息,無論響天堂、地獄亦或係人間,苦總總會存在,隻程度唔同。佛教仲認為,世間嘅萬物都係變化無常,冇永恆嘅嘢,哩個就叫做
無常。對眾生來講,哩種永無止歇嘅變化本身就係一種痛苦。
集諦:集諦就係講苦產生嘅原因。佛教認為世上既冇無因之果,亦冇無果之因。有情眾生之所以會受痛苦,皆是由於喺無盡嘅輪迴過程中,響貪、嗔、痴哩
三毒嘅驅使下做出好多嘅
業,哩啲業積累起身成為咗未來嘅苦因。
滅諦:佛教認為只要係響六道中輪迴,就無法子避免到受苦。有情眾生要想從苦中真正同埋徹底咁解脫,只有一個辦法,脫就係想法子離輪迴。
道諦:為咗脫離輪迴,唯有進行修行。佛陀畀咗三個方法,即係戒、定、慧哩
三學。從
四念處開始,到
八正道,一共有
三十七道品嘅次第修行,就可以達到
涅槃,永遠咁從輪迴中解脫出嚟。
四諦 以上所講嘅
四聖諦係響佛陀在世時對啲弟子宣講嘅教義,呢啲教義收尾就被稱為
原始佛教又叫做
小乘佛教。
佛教理論嘅進展 響佛教建立咗大約五百年之後,
大乘佛教響印度興起咗,對佛教理論又有咗好大嘅發展。
如果話原始佛教嘅核心是一個「苦」字,嗰啲大乘佛教嘅核心就係一個「空」字。 大乘佛教認為響呢個世界,無論係有情眾生或係物質元素,乃至時間空間,都係畀人所感知到嘅假象,並非真實存在。所以因此要想解脫苦困,唔一定非要按照佛陀所講嘅從六道中徹底脫離,因為所謂「六道」,甚至乎「苦」本身,響大乘佛教睇來都不過係人所感知嘅假象。而且就算一朝從六道輪迴中脫離出嚟,成為咗
阿羅漢,按照大乘佛教嘅標準來睇都最多係暫時脫離咗痛苦,根本唔係真正咁解脫。
大乘佛教認為,人們只要證得
空性,當下就係解脫。而真正徹底嘅解脫,只有成咗佛先至能夠達到。眾生都應該成佛,眾生亦都能夠成佛。當然眾生響成佛之前要經歷三大
阿僧祗劫嘅時間進行艱苦嘅極為修行。以咁樣成佛為最終目標嘅修行中嘅佛門弟子被稱為
菩薩。
大乘佛教 大約在公元6、7世紀,大乘佛教在印度逐漸衰落,
密教開始興起。密教,(或
密乘,
金剛乘)是佛教吸收了印度原始的
婆羅門教的一些思想理論和修行方法後產生的。密教認為原來的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都是佛陀的方便說法,而不是佛的真實義諦。甚至歷史上的
釋迦牟尼佛在密乘看來只是佛的
應化身而已。佛陀的真實教義不能為一般信徒所接受,只能由師傅秘密傳授給具備資格的弟子。
密乘的修行方法主要有「持咒」、「灌頂」加持等,如果修行得好的話,便能夠即身成佛。
密宗佛教 禪定本來是大乘佛教的一種修行
法門。在
南北朝時期,印度僧人
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創立了
禪宗,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禪宗法門。禪宗認為解脫不在身外,也無須借助經典的指導。解脫之道就在人的內心,只要能夠放下執着,放下
自我,便是解脫。
禪宗後來在中國的發展非常興旺,禪宗思想本身也經歷了很大的發展,並對中國的文學、藝術、思想文化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淨土信仰 主文: 佛教徒 一般講來
皈依佛教嘅人就係
佛教徒。佛教徒分為
出家眾同埋在家眾兩大類。
出家眾包括:
比丘、
比丘尼、
沙彌、
沙彌尼同
式叉摩尼。
在家眾包括:
優婆塞同
優婆夷。
佛教信徒 ???點解少咗一段???
佛教徒要遵守嘅戒律 佛教響
亞洲國家嘅影響最深,佛教思想已經融入咗信仰佛教國家嘅人民生活當中。但係響
印度,佛教嘅影響力就日趨衰落,佛教徒僅佔
印度人口0.6%,分佈好鬆散。佛教對盛行嘅國家同埋地區都有過好大嘅影響。包括
文化、
藝術等好多領域。
美國大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2006年
9月14號指出近年嚟佛教響
美國發展得好快,信徒有成 150 萬左右,已係美國第 4 大宗教,其中有三份之一係後尾改信佛教嘅。並指出「佛教最吸引西方人嘅地方係,啲人認為好似
達賴同埋一啲咁傑出嘅佛教大師喺社會貢獻佢哋嘅智慧,唔係單純去要求人哋信啲乜嘢。」
佛教藝術 音樂">佛教音樂 佛教美術 佛教嘅影響 主文: 佛經列表 佛教嘅典籍包括经、律、论三藏,
佛經係佛说嘅经典。佛教三藏嘅全集就稱為
大藏經。
佛教嘅典籍 佛教宗派 三論宗 天台宗 賢首宗 (
華嚴宗)
禪宗 密宗 (
真言宗)
淨土宗 律宗 法相宗 漢傳佛教有八宗 寧瑪派 噶舉派 薩迦派 覺囊派 噶當派 格魯派 希解派 覺宇派 廓扎派 夏魯派 資料參見 呂澄 《印度佛學源流》
周叔迦 《印度佛教史》
ISBN 7-101-00544-6 任傑 《略講觀修三寶功德及其意義》
苟嘉陵 《做個喜悅的人 - 念處今論》
趙樸初 《佛教常識答問》 (北京出版社)
ISBN 7-200-0471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