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1日星期四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係東南亞。馬來西亞畀南中國海分為兩個部分:位於馬來半島西馬來西亞,即係馬來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同埋第二通道連接新加坡東馬來西亞,位於婆羅洲島嘅北部,南部接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汶萊國則夾於沙巴州同埋砂拉越州之間。馬來西亞係東盟(ASEAN)嘅創立成員之一。

吉隆坡:2,000,000人(2004年
新山:800,000人(2004年)
怡保:600,000人(2004年)
古晉:600,000人(2004年)
亞庇:200,000人(2004年)
國土面積:329,750平方公里(世界第64名
水域率:0.3%
總人口:26,512,500人 (2006年)(世界第46名
人口密度:69/km(世界第97名
馬來族:66.1%
華族:25.1%
印度族:7.5%
其他民族:1.3%
其他民族有卡達山族伊班族
元首最高元首:米詹·扎因·阿比丁
政府首腦首相:阿都拉·巴達威
國花:木槿花 (俗稱:大紅花 歷史
請參考:馬來西亞政治
馬來西亞係個君主立憲嘅國家。佢嘅象徵性統治者稱為馬來西亞最高元首(Yang Di-Pertuan Agong),由七個馬來州屬——柔佛雪蘭莪吉打霹靂吉蘭丹彭亨登加樓蘇丹(Sultan),加上森美蘭嚴端同埋玻璃市拉惹中輪流擔任﹐每任為5年。另外四個州屬由象徵性州元首(Yang Di-Pertuan Negeri)統治。
馬來西亞政府制度與大不列顛相似,因為馬來西亞曾為英國殖民地。但實際上,行政[執法]部比司法部嘅權利大。法律規定每五年內必須舉行一次全國大選
行政[執法]權主要係操喺首相所領導嘅內閣手中,馬來西亞憲法規定首相必須係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嘅議員,且其對下議院嘅控制必須得到最高元首嘅承認。內閣係喺馬來西亞國會上議院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中選出。內閣須向上下議院報告。
國會由上議院及下議院組成。所有69位上議員嘅任期為三年,只能續任一屆。其中26位由13個州議會選出,另外43位則由最高元首委任。219位下議員係喺全國各選區中被選出,任期最長五年。聯邦政府州政府分別擁有立法權
州政府由州議會選出嘅州務大臣州首席部長領導。州議會嘅作用係輔助蘇丹或係州元首。
馬來西亞實行議會君主立憲嘅政治制度。根據1957年7月2日正式宣佈嘅《馬來亞聯合邦憲法》,馬來亞聯合邦議會君主立憲制國家,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馬來西亞統治者會議選舉産生,任期5年。最高元首擁有立法司法同埋行政嘅最高權力,以及任命首相、拒絕批准同埋解散國會等權力;最高立法機構國會,由下議院同埋上議院組成;各州設立州政府同埋州議會,州首腦係蘇丹或州長(檳榔嶼與馬六甲),各州由州務大臣或首席部長管理行政;兩次大選間隔唔超過5年。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後,將1957年憲法改名為馬來西亞聯邦憲法,繼續沿用。憲法嘅規定,奠定咗馬來西亞政治發展嘅基礎。
馬來西亞現任首相為阿都拉•巴達威。佢於2003年10月從卸任嘅前首相馬哈迪手中接過咗權力,繼任首相。馬哈迪喺馬來西亞歷史上曾經長期擔任巫統主席,五次蟬聯首相,喺位長達22年。2002年6月,馬哈迪宣佈將於2003年10月辭去黨政一切職務並交由時任副總理嘅巴達維接任。高層順利地實現權力嘅交接同埋平穩過渡為馬來西亞長期嘅政治穩定創造咗條件。
馬來西亞從1959年舉行獨立後嘅第一屆大選開始,至今一共舉行咗11屆大選。喺以往嘅歷次大選中,儘管朝野政黨都展開咗激烈嘅競爭,但基本上一直由巫統為首嘅政黨聯盟執政。本屆國會於2004年3月第十屆全國大選後組成。下議院有219個議席,議員任期5年。以巫統為首嘅國民陣線(國陣)擁有199個議席,占議席總數嘅90.86%。反對黨擁有20席,其中伊斯蘭教黨6席,民主行動黨12席,人民公正黨1席及獨立人士1席。下議院議長南利•雅,2004年11月上任至今,前議長穆罕默德•紮希爾博士(Tun Dato' Seri Dr. Mohammed Zahir),1982年6月起擔任至2004年11月辭世。上議院有70名議員,其中44名由最高元首任命,另外26名由各州立法議會各推派兩名,任期3年。上議院議長係阿都哈密•巴旺爹,2003年6上任。
馬來西亞最高法院1985年1月1日正式成立。1994年6月改名為聯邦法院。設有馬來亞高級法院(負責西馬)同埋婆羅州高級法院(負責東馬),各設有地方法院同埋推事庭。另外還有特別軍事法庭同埋伊斯蘭教法庭
馬來西亞根據憲法實行多黨制嘅政黨制度,但實際實行嘅卻並非典型嘅西方多黨制,而係一種由幾個政黨聯合組成政黨聯盟執政嘅制度。呢種政黨聯盟形式最早出現於1955年4月馬來亞聯邦獨立前,當時嘅巫統、馬華公會同埋馬印國大黨為謀求馬來亞嘅獨立成立咗"馬華印聯盟",1957年馬來亞聯邦獨立後,"馬華印聯盟"即成為執政黨;1965年4月,為壯大力量,馬華印聯盟同東馬兩州嘅"聯盟黨"結盟,組成咗"馬來西亞聯盟黨";1969年,馬來西亞聯盟黨喺大選中失利,後進行調整組建咗一個新嘅政黨聯盟即國民陣線,從此喺歷次大選中都穩操勝券,執政至今。國民陣線當初成立時有巫統、馬華公會、印度人國大黨等9個政黨組成,後來政黨嘅數目偶有增減變動,目前共有14個成員黨。喺國民陣線內部,各成員黨保持相對嘅獨立性,但受各成員黨主席組成嘅國民陣線最高理事會領導,國民陣線嘅主席一般由巫統主席同埋署理主席分任。喺大選中,各成員黨以共同嘅政治主張同埋競選宣言參加競選,加強團結同埋戰鬥力,呢使得國民陣線成為馬來西亞最強大嘅執政黨聯盟。

馬來西亞聯邦 政治
馬來西亞一共由13個州屬(State,馬來語為Negeri)同埋3個聯邦直轄區(馬來語為Wilayah Persekutuan)組成。

注:<亞庇> (馬來語曾為Api-Api,Jesselton.1963年後改為Kota Kinabalu)
聯邦直轄區
吉隆坡 (Kuala Lumpur)
納閩 (Labuan)
布特拉再也,布城 (Putrajaya) 地理
請參看:馬來西亞經濟
馬來西亞係個中等富裕嘅國家。喺新經濟政策下,佢喺1971至2000年期間從一個原料出產國轉換為一個新興嘅多元工業經濟。經濟成長主要依賴製成品出口,尤其係電子製品。因此全球經濟蕭條及資訊工藝嘅衰退對馬來西亞帶來嘅打擊尤其大。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只有0.3個百分點,主要原因係出口量下降咗11個百分點。然而,有效嘅經濟振興配套讓馬來西亞得以減輕經濟危機嘅打擊。
吉隆坡穩定嘅宏觀經濟環境,維持喺或低於3百分點嘅通貨膨脹率及失業率,加上其充足嘅外匯儲備及較小嘅外債使類似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嘅經濟蕭條再次發生喺馬來西亞嘅可能性變得非常小。雖然如此,面對著競爭能力唔夠及高債務等問題嘅大企業為馬來西亞經濟遠景帶來負面影響。
馬來西亞主要嘅股票市場係吉隆坡股票市場及MESDAQ(科技股市)。

經濟
請參看:馬來西亞人口
馬來西亞係個多元種族國家,主導政治嘅馬來民族占總人口嘅大多數。根據憲法規定,馬來族都係穆斯林(伊斯蘭教徒),但其他種族並唔受呢條例嘅約束。占總人口嘅四分之一嘅華裔喺經濟及貿易領域扮演主要角色。印度裔馬來西亞公民占總人口嘅大約7%,其中包括興都教徒,穆斯林,錫克教徒,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及佛教徒。大約85%嘅印裔係泰米爾裔,其他則係咯拉拉裔,錫克裔及Chettiar裔等。
超過一半嘅砂拉越居民及66%嘅沙巴居民係非馬來土著。一小部分嘅非馬來土著亦居住喺馬來半島。非馬來土著包含數十種族群,但佢哋都有某個程度上嘅共同點。直到二十世紀,大多數土著還保有傳統信仰,但許多土著已轉為穆斯林,基督教徒同埋天主教徒。
其他嘅馬來西亞人民係歐裔,中東裔,柬埔寨裔,越南裔等等。歐裔及歐亞混血人民包括英國殖民者後裔及一些葡萄牙殖民者後裔。中東裔人民則大多係首先將伊斯蘭教傳至馬來西亞嘅阿拉伯人後裔。一小部分嘅柬埔寨及越南裔國民作為越戰難民遷至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人口分佈非常唔均衡,大約兩千萬嘅國民居住喺馬來半島。
1969年5月13日馬來西亞嘅土地上爆發咗種族衝突,主要原因相信係各族間政治及經濟能力嘅差異。呢次嘅衝突使馬來西亞政府開始執行新經濟政策以消滅種族及經濟差異同時減低貧民率。

文化

馬來西亞通訊
馬來西亞交通
馬來西亞軍隊
馬來西亞對外關係
馬來西亞公司列表
馬來人

沒有留言: